就此而言,我对母校内蒙古师院外语系怀有由衷的感激之情。他们在录取新生的过程中保护了一些像我这样无辜的,家庭出身有重大问题的求学青年。充分表现出人性的善良和正直。
进校后了解到,在内蒙古师院“窝着一大批”学术白专典型,在1950代里从北京上海等院校流放来支援边疆。外语系的英语和俄语专业亦是如此,梁教授是西南联大外语系毕业的,还有几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老师,王履安书记是本系学生会主席,留校工作,在文革中受到冲击。到今天,我才更认识到我的1977年高考有多么幸运。
一月份剩下来的日子在耐心的等待中捱过。严寒仍然在春天来临时之前任意肆虐着。除了咬牙坚持到底,没有任何其他选择。
1978年2月4日立春,紧接着7日就是春节。我在日记中写道:我独自一人度过了这个凄凉的春节。小屋里零乱地堆放了许多东西。有时我看看被寒风吹破了的窗纸,灶前零乱的柴禾杆,快烧完的碎炭面,还有土豆,屋里狼籍一片的样子,不禁有点自我解嘲地想起了《范进中举》。日子一天天地在极度的寒冷,饥饿,以及焦灼的等待中度过。
整个冬天为高考奔波的费用,全靠把自己的口粮逐渐交到固阳县粮库,换回一些粮票和现金来维持,这时候的我和任何一个地道的农民没有两样。
按照内蒙古农村的风俗习惯,家家户户在腊月里就赶着把干粮做好,炸油糕,炖好猪肉,存放在凉房里。在农历正月里他们尽情地休闲,串门走亲戚,把熟食热一下就可以了。我常常在老乡家取暖,老乡们会热情留我吃饭。但是我自尊心很强,每到快要吃饭时间就找个借口溜回知青房,自己随便煮点什么吃。炕灶里不经常烧火就有潮气,有了潮气就更烧不着火。放进去的炭块像石头,根本烧不着,有时连水都烧不热。煮的土豆和糜米粥常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吞下去。
这时听人说固阳县教育局门口贴出大红榜,是高考初选名单,实际也是后来的录取名单。可能最后录取还有些变化,我不清楚。全县初选高校的以理工科为多,文科本科只有28人,英语本科1人。也就是说,英文专业18人报名,就我一人上了初选。我的名字列在红榜上。
据说整个固阳城沸腾起来。每天都有很多人围在红榜旁边观看谈论。我已经精疲力尽了。再也没有力气赶到固阳去看红榜。现在回想起来,还真的希望那时去看一回。
大约是二月中旬,我到固阳县办事时得知,凡是上榜的考生都要去人民医院体检。我的前面一位女知青考的理工科,很壮实,皮肤粗糙,脸庞红通通的,一看就是长年在野外被风吹日晒的。医生说她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缺陷,女孩说从来没有检查过,插队几年一直是强劳力。她急得连连向医生哀求。这位女医生沉吟了一会,走到另一个办公室去,再出来时,用笔在检查单子上划了一下,通过!不过这女医生严肃地叮嘱那女孩尽快去检查一下。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