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于江苏宜兴,今年已经77岁了。作为20世纪20、30年代出生、为社会工作了近50年的一代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,我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。从北伐战争到国民政府成立,从五次“围剿”到西安事变,从抗日战争、三年内战到新中国成立,我都经历了。近50年来,从抗美援朝、土地改革、思想改造、镇反肃反、三反五反、“反右”斗争、“大跃进”到60年代的经济困难,再到史无前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我也经历了。80年代以来,又经历了改革开放、发展经济的20年。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不仅与颜福庆、金宝善、陈志潜、许世谨、苏德隆等老一辈知识分子不同,他们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创业者;与新中国出生、成长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也不一样,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及经历。作为这一代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一员,我的一生,都与医学、公共卫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。 我是无意中考进江苏医学院的,并就此读了6年的医学专业。同年毕业的49人中,我是公共卫生学专业两名毕业生之一。由于历史问题,在政治上发展受影响,我就定下了“政治上过得去,业务上过得硬”的努力方向。而具体做什么呢?学医,做医生,给病人看病,这是人之常情,医学生也都这样想。内科还是外科,由各人选择,但很少有人会想去搞公共卫生。读书时我也对公共卫生印象不深,但1950年在解放军中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的工作改变了我的想法。当时治疗血吸虫病主要用酒石酸锑钾,此药毒性很大,病人常因副作用而死亡。在血防工作中,我获得了一些知识,认识到血吸虫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,对这个病来讲,预防比治疗更重要。1950年8月,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。会上确定了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“面向工农兵”、“预防为主”、“团结中西医”。这是中国第一次将“预防为主”作为国家的卫生方针。1951年4月,卫生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“关于发展卫生教育与培养卫生人员的决定”,对医学人才培养试行分科重点教育,我选择了公共卫生。从此,就开始了近50年的公共卫生生涯。 我首先介绍一下预防医学的来历,预防医学是搞什么的。医学的目的,一个就是要让人健康地成长、生活;另外一个就是避免人从亚健康进入病伤;还有就是康复的问题。根据这个,医学就分为几个部分:第一个就是预防医学,保护人的健康成长、健康长寿,最后很好地死去,优生优死;还有一个就是临床医学,什么病什么症状,怎么恢复健康,是临床医学的任务。所以医学中,预防医学是最基本的,现在也越来越受重视。我早期是搞卫生统计的,对上海人做了寿命统计。从生物学的方面来看,生物的寿命会越来越长。以前人的平均寿命三四十岁,但现在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呢,男性78岁,女性80岁,据报道还活着的也有100多岁的,长寿的人越来越多。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,第一个就是心血管病,第二个就是肿瘤,还有其他。其实这些都可以预防的,包括营养卫生、饮食卫生、环境卫生。除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外,现在还多了一个卫生管理,包括卫生经济学,这个也很重要。现在很多穷人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医疗,特别是很多农民,这涉及卫生公平问题。 第二,就是讲一下预防医学的历史。我有段时间搞过医学史。中国预防医学的历史从1910年开始,起源于东北部。1912年成立了一个东三省防疫处,请了一个医生叫伍连德,他是马来西亚的华侨,由他来主持东北鼠疫的防疫工作。后来成立了中央防疫处,他当处长。30年代在苏区组织了中央防疫委员会,第一次提出了“预防为主”的方针,1937年中华公共卫生学会成立,首任会长就是伍连德。50年代开始组建卫生系,后来成立了防疫站。1983年成立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,1987年成立了中国预防医学会。现在预防医学越来越重视,尤其是在非典以后。 第三,讲一下我们的学校。我们学校历史很悠久了。20世纪初广州开始有医学学校,当时都是以教会学校为主的。上海医学院是颜福庆创办的,他毕业后当过矿医,后来办了长沙的湘雅医学院,再到后来协和请他当副院长。但是他觉得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医学院,所以他就离开了协和,来到上海。1927年,创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,校址在吴淞,第二年改为江苏大学医学院,同年8月改为中央大学医学院,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。后来被日本人炸掉了就搬到现在华山医院的所在地,再通过募捐迁到现在的枫林桥校址,1936年才建好。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搬到云南昆明、重庆歌乐山。抗战结束后搬回上海。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时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,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建设大学,当时称“北协和、南上医”。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,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。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