逝去的美好,只能留给回忆!

回忆录网

难忘发射台的日子

时间:2022-08-26 17:21来源: 作者: 点击:
回忆初到宁夏广播电台发射台的一段工作经历。

 在发射台的日子里

 

2006年,当我再次来到三一支沟发射台,那脑海中难忘的形象已不复存在。眼前是一片被拆平的瓦砾,只有那一行行一簇簇白杨树、核桃树尚能勾勒出发射台院子的轮廓范围。院外那两根高耸的铁塔的地方,已是碧波荡漾的湖水。50多年前,当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筹建发射台的时侯,理所当然的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。因为按技术要求大功率发射台不能离城太近,而这里既是远离城区的郊外,同时即使按当时的交通状况这里也不算太远,既有避电磁污染之嫌又兼生活之便利。我就在这里度过了23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,留下了毕生也难以忘怀的记忆。

(一) 毕业来到银川

我是197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。8月14日晚下了火车,乘一路公交到邮电大楼下车,街上灯光暗点,没有几个行人。经打问才从民族北街走到文化街找到电台。门房里是彭玉贞在看门,说都去看电影了,让我先等一会儿。过了一会儿,人都回来了,是谢振东接待了我,把我安排在他的办公室睡了一晚。第二天就给我办了各种报到手续,并发了半个月工资。当时我托运的行李(被子和书)还未到,除手提一袋脸盆牙具外一无所有。

在以后的几天里,我和新来的几位同学住在西马营等待分配。当时的西马营就是今天静宁北街以西、湖滨街以北靠人民公园那一片,还是湖泊洼地芦苇杂草和几排低矮平房,宁夏广播器材厂正在此筹建。我们每天在电台和西马营走几个来回吃饭睡觉。我有坐骨神经痛的毛病,走这点路都不利索,就天天到台医张德青大夫那儿去针灸。就这样过了几天,派我们到西干渠防洪,虽然我的腰腿都疼,但自己刚到单位,还要表现表现,只能咬牙坚持,和电台的老师傅们一块苦干,把一袋沙土石块抬上堤坝。

防洪回来,我就被分到发射台,是胡世忠领我去的。发射台离城大约十几里地,位于良田公社运盈南大队,紧靠三一支沟,故称三一支沟发射台。发射台铁塔下的百十亩地,成了文化大革命中进行劳动改造的农场。当时电台在农场劳动的人很多,院子里是几排土平房,每个房子都是高低床住的满满的。有的是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下放劳动改造的,也有轮流劳动锻炼的。有烧水做饭的,有喂牛、驴和猪的,有剪果树的,有开拖拉机的,干什么的都有。院子里热闹非凡。唯独发射台的主人-机房的值班员,孤独寂寞,毫无生气。

 (二) 初到发射台

三一之沟发射台是在1958年的困难时期建成的,机房狭小而低矮。一部150千瓦自动板调发射机紧紧摆满而毫无空余,后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1千瓦发射机搬来横摆在一侧,差不多又占了值班大厅的四分之一。进门一侧摆了几个放工具、图纸、和小备用元器件的立柜。面板的第一个门进去,两侧是继电器盘和电力盘。继电器盘旁是供高末前级用的硒整流器,架子上有变压器、硒堆、滤波阻流圈、电容,还有两个200瓦的大风扇呼呼的吹着。再进一个门里面是调压器,楼上是水箱。大厅后门出去是水冷间,这里摆着四台水泵,两个热交换器、储水箱、膨胀水箱、和烧蒸馏水的蒸馏器。后面一间是配电间,两侧分别摆着高低压柜。从这里出门就是喷水池。整个机房安排十分紧凑,没有任何多余的地方。

我被安排和指导员都本沾住在一起,跟班学习也是跟都本沾和郭文淑的班。每天分早、中、晚三个班倒换,每班两个人上岗。早班从5点到12点,中班从12点到18点,晚班到播出结束,一般在23点多。有段时间还有对苏广播,就连着到第二天了。但并不是下班就能下工,班后每天都安排检修。早晚班也必须住台里。即使不在班,但只要机房警铃一响,全体人员都会跑到机房协助处理故障,即使是吃饭、交班时间,故障处理不好是不能离开机房的。这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前的老规矩,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一直都严格遵守。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发布者资料
怡然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: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:2022-08-24 22:08 最后登录:2022-08-24 23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