逝去的美好,只能留给回忆!

回忆录网

回忆父亲王利器(王贞琼)

时间:2022-08-23 20:22来源:网络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
作者回忆父亲一生中酷爱读书、悉心藏书、勤奋著书的往事。

父亲溘然长逝已逾周年,他的音容笑貌仍然长留脑际。他一生中酷爱读书,悉心藏书,勤奋著书的一件件往事,依然历历在目,恍如昨日。

“发白心不改”

我们兄妹小时候,和母亲生活在四川乡下。父亲一直在外面教书,寒暑假回家。我印象中的父亲,总是手不释卷。清晨,他常常在老屋外高声朗读;夜晚,又在昏黄的油灯下深情吟诵。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诲下,我和哥哥从小就读了父亲选定的一些古书。十岁以前,便背会了《长恨歌》等古诗,还读了《左传》等优秀古典文学作品。

父亲养成了几乎天天读书的习惯,一日不读,便觉失落。他特别留心读未见书。四川大学毕业后,经傅斯年先生主考,父亲被北大文科研究所录取。时值抗战期间,要求学生选择昆明或李庄就读。听傅先生说“李庄有书”,父亲便去了李庄。他在读研究生期间,坚持半天读书,半天写论文。数年间,读了群碧楼的大量藏书,还通读了《道藏》、《大藏》等书。三中全会以后,年逾七十的父亲得以应邀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活动,曾两次去香港、一次去日本讲学。每次出发前,第一要事,便是收拾书箱,带上要读的书。有一次我陪他去成都主持研究生答辩。那里的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读书习惯,都互相转告,在他读书时,不来拜访。1997年,父亲因病住院,他让我们把书送到病房,当精神稍好时就拿起书来读。同房病友见他已八十多岁,身体瘦弱,仍抓紧时间读书,都很惊讶。出院后,父亲的健康已大不如以前,家里人想限制他读书的时间,让他多休息休息。但他积习难改,桌上、床头,都堆着书,总是不停地阅读。有一回,弟弟把他送到我家来过周末,意思是让他散散心。父亲一到我家,就翻看我们的书。当他发现了我儿子新买来的《管锥编》重印增订本时,便兴趣盎然地读起来,后来又把书带了回去。他老人家去世后,我们发现书里夹着许多纸条,是父亲读后写下的批注。

一次,我向父亲问及班昭的生平,父亲说:“自己去看书 ”。他要我去读《后汉书?列女传》,还说要学点东西,不能只听别人介绍,或者只翻翻工具书,要多读原著。接着,他让我到他房中,取第二个书柜上层的第三本书。我抽出来一翻,果然找到了《列女传》。我在中学教语文课,讲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一文时,见《战国策》原文后面,附有元人的评论,说唐雎对秦王“挺剑而起”很愚蠢。理由是“秦法,侍者不得操兵”。并据此否定了唐雎的爱国和大无畏精神。如果这个问题不弄清楚,文章的中心便不能确立。我又请教父亲。他让我去读《晋书?舆服志》,我从中找到了正确的答案。

父亲认真读书,但不唯书。在他读过的古今书籍中,我们总能看到许多旁批、夹注,还有各种纸条,上面写满了蝇头小字,记录着读书心得或不同见解。还是在父亲上高中时,他偶然买到一本钱基博先生的《现代中国文学史》。他认真读过后,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,便写信给钱先生。没想到钱先生十分虚心,旋即复信,并于再版时,将父亲的名字写入前言。父亲认真读书的态度,由此可见一斑。

“万卷藏书归去来”

父亲由喜欢读书而买书、藏书,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我小时候,看见故乡老屋的厢房里,有四个装满书籍的书柜,大多是线装书,听说,那里有曾祖父的藏书,也有父亲用奖学金买的书。那时,在偏僻的乡村,这种情形是罕见的。父亲珍爱这些书,每次回家,常常拿出来读。有时也从中拣书给我们读。我八九岁时,便读了《红楼梦》,记得那部线装书的纸很好、字很大。我那时年纪虽小,但读到某些情节时,也是泪水长流。1950年,我们离开故乡到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,那些书籍无法带出来,父亲多次惋叹。后来,听说家乡一个小学校长,用箩筐挑走了一部分。其余的早已散失,再也找不回来了。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