逝去的美好,只能留给回忆!

回忆录网

回忆东北育才的几个同学(墨愚)(2)

时间:2022-08-26 17:37来源:网络 作者:管理员 点击:

张虹生

 虹生是我同班同学,也是同窗好友。他长得秀气又英俊,性格文静中有些内向,待人接物彬彬有礼,甚至有些拘谨。他显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,不像我那么顽皮捣蛋,疯起来不顾一切、无拘无束、无法无天。虹生的父亲到学校看他时,也到过我们寝室,张伯伯高高的个头,身材非常匀称,在我们眼里简直称得上高大伟岸。张伯伯皮肤白皙,戴着眼镜,身穿藏蓝呢子大衣,很有风度,气宇不凡。他对我们态度和蔼,语言亲切,询长问短,没有丝毫大首长的架子。他逐一问我们家长的姓名,几乎都知道。当问到我时,他说:“你家是从富锦来的吧?我和你爸爸很熟。”张闻天伯伯曾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;到东北后先任合江省委书记,后任东北局负责人之一,认识许多干部是很自然的。张虹生在东北育才学习时间不很长就去北京了。他1951年5月随出任我国驻苏联大使的张伯伯去莫斯科学习生活,使馆有专任老师负责他的教育教学。虽然虹生没有进苏联学校学习俄文,我还是把他视为东北育才出国学习的第一人。虽然我俩在新疆时间不短,但互无音讯,无法联系,不曾见面。正是“同在新疆君更远,天山南北两不知”,实在遗憾得很。

第一批留学回国的学生

 20世纪三四十年代,在最困难的战争岁月,中央曾陆续把一批首长子女和先烈遗孤送往苏联学习,为革命胜利后准备人才。这些孩子曾在莫斯科郊区的“国际儿童教养院”生活学习。新中国成立后,一些年纪不大的回国继续学习,首先要进行汉语言文字的补课。50年代初,回国进入东北育才的有好几个人,我还记得有郭良、米沙、沙沙和林晓霖等。他们年龄大小不一,在苏联读的年级也不同,最大的是李树华,可能是八、九年级的中学生了。他们都是汉语几乎一句不会,汉文一字不识,全部要从发音、说话、识字启蒙。记得林晓霖分到我们班时,同学们热情欢迎她,纷纷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她,让人惊奇的却是,她只要了一支在苏联从未见过的毛笔。李树华等几个男同学体育都很好,尤其足球更突出,很快就和我们混熟了,成了朋友和队友。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,老师教育的认真耐心得法和他们本人学习的刻苦努力,不长时间基本都过了语言交际关,汉字也掌握得很迅速。1954年李树华考上了实验中学,初中毕业后,他直接进入辽宁大学俄语系任教,发挥了俄语的专长。他们几人是东北育才第一批回国的苏联留学生,也是母校为国家输送的优秀俄汉双语人才。

韩小磊

 小磊外号叫“大头”,因为他的头特大,里面装满了智慧。小磊虽然喜欢表演,当年却没有什么特殊的天分显露出来,至少学校多次的文艺演出很难见到他的身影。是金子总会发光。为迎接1953年元旦,学校筹备了盛大的文艺会演,重头戏是排了两部儿童话剧:《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》和反映朝鲜少年儿童抗美救国英勇斗争事迹的《金玉淑》。《金玉淑》剧本是语文老师胡肇兰先生根据真人真事的报道改编创作的,好像音乐老师还为该剧配了伴唱和音乐。扮演女英雄金玉淑的是陈玲;演少年游击队员男主角的就是韩小磊。小磊的扮相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朝鲜族少年。在舞台上,他举手投足自然放松,语言生动流畅,情感投入,出色地表演了小游击队员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。整个剧情和小演员们的表演给师生们很大感染,获得满礼堂的掌声。小磊的艺术表现力,在一个小话剧中初步表现出来。这或许就是他热爱并追求表演艺术的发端吧!小磊在辽宁实验中学期间就积极投身业余话剧活动,毕业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,后留院任教。他不仅晋升为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,为培养电影艺术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,而且执导过《樱》 《见习律师》《紧急追捕》《嫌疑犯》等优秀电影。韩小磊应该是东北育才学生中第一个艺术教授和电影导演吧。令人深感痛心和惋惜的是,命运多舛,小磊在62岁时就因突发脑梗塞不治,于2003年春病逝,永别了他热爱的艺术影视教育舞台和亲人好友。小磊留下的呕心沥血写成的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》书稿得以出版,是他为自己立的一座纪念碑。儿时的好友小磊,请您在蓝天白云里慢慢走…… (责任编辑:管理员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